首页 |
|
关于省级海岛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工作情况的报告 | ||||||||
| ||||||||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县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汇报我县省级海岛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试验区建设进展情况 自2012年正式获批建设海岛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以来,我县共安排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66项,计划投资108亿元,至今年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01亿元。其中,列入省级项目计划37项,累计完成投资88.2亿元;列入市级项目计划60项,累计完成投资77.3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3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居全市第一,其中海洋生产总值1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9%),增长15.0%。 (一)以项目建设为引擎,有效强化试验区发展支撑。一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一批打基础、增后劲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目前,已建成110千伏洞头输变电工程,大门大桥、77省道延伸线分别完成总工程量的88.2%和64.5%,状元南片、黄岙二期、大门港口物流区促淤堤工程等5大围填海工程将新增造地面积2.17万亩,累计完成投资15.06亿元,完成总计划投资的44.8%。2012年以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197.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总量的2.2倍。二是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行重大产业项目全程跟踪服务,中石化LNG项目已完成用地用海的政策处理(其中乐清“插花地”和海域使用权收回的政策处理补偿已到位),项目核准所需的21项评价已获得批复15项。泰地港口石化项目已具备供地条件,丽水36-1终端处理厂项目顺利建成并投入试生产。积极推进海洽会和世界温州人大会签约项目落地实施,其中2013年世界温州人大会上签约的8个项目均已落地,开工率达87.5%。全国首艘民资海洋科考船建成投用,全国首艘民资LNG内支线船舶开工建造。三是突出海洋特色产业招商。大力实施温商回归“一号工程”,重点围绕小门岛、新城二期和状元南片等发展平台,重新梳理一批海岛特色鲜明、落地建设条件成熟的重点招商项目。2012年以来,新引进项目13个,实际到位资金37.6亿元,尤其是2012年和2013年分别引入的中石化LNG项目和泰地港口石化项目,均是当年我市招商引资引进的最大产业项目。2014年新签订项目总投资达到59亿元,其中大小门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50亿元、小门岛150万吨水泥物流项目总投资1.5亿元、海霞军事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总投资7.5亿元。此外,一期总投资1.5亿元的至德集团机械再制造项目正在对接洽谈中。 (二)以产业布局为导向,扎实推进海洋经济聚集发展。一是大小门岛临港产业基地初具雏形。大小门岛产业布局规划和大小门岛港区总体规划已在报批之中。按照大小门岛整体开发的思路,统筹推进围垦、交通、电力、供水及市政配套等项目建设,大门海洋经济示范区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2年以来共安排项目24项,累计完成投资36.87亿元。通过中油沥青、华电能源等企业的带动,以及中石化LNG、弘博DOP等项目的落地,大小门临港石化产业已成为支撑洞头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状元岙港口物流基地有序推进。状元岙港区物流园区建设方案已在编制之中。状元岙港区于2月份正式获批开放,总投资28.6亿元的状元岙港区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施工招标,华港化工码头项目正在调整优化经营方案并计划在年底开工建设综合码头。1-8月份,全县海运运力达55万吨,居全市第一;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40.29万吨,其中集装箱1.16万标箱。三是滨海旅游产业基地加速提质。全面启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建成连港蓝色海岸带景观工程,开工建设仙叠岩景区提升工程,望海楼成功跻身中国文化名楼行列。策划实施海上环岛游、夜游和环岛骑行等特色项目,正式运营海上环岛游,计划年底前建成海西湖夜景亮丽工程和环岛自行车道。1-8月份,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6.25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2.94亿元,分别增长13.0%和13.2%。四是现代海洋渔业基地巩固提升。培育发展现代都市渔业,加快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海洋牧场——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累计完成投资4600万元。注重渔旅结合,引导发展休闲渔业,在全市率先建造6艘海钓船,对21艘休闲渔船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快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梯度更新老旧渔船50艘,推广紫菜深水养殖技术,建立羊栖菜国内市场销售联盟,创成省市级现代渔业园区5个。五是对台合作特色平台积极推进。启动大门对台贸易合作区专项规划编制,科学谋划大门对台贸易合作区建设安排。积极开展对台合作交流,以两岸半屏山旅游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主动对接台湾三燊小朴文创园等项目。加快发展对台直航贸易,集装箱班轮运输保持每周两班次。 (三)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切实增强试验区发展活力。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县确定了13个重点领域涉及21项具体改革的事项,其中与试验区建设直接相关的改革共有8个领域13项,涉及体制改革、产业发展、建设管理、生态保护等内容。一是创新海岛空间拓展机制。筹建“七规合一”管理系统,探索各类空间管理规划的有机融合,进一步统筹开发陆海空间。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功将15个项目1400多亩低效用地纳入试点,顺利争取到国土资源部荒滩未利用地开发试点。2012年以来,共争取到用地指标5134亩。二是创新海岛开发管理机制。成立县海洋资源储备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创新海域使用权公开出让办法,推行海域使用直通车,试行海域使用权证书办理项目建设手续。制定渔业产业调整政策,健全渔船马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三是深化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建立以项目、工作人员、部门负责人、县四套班子领导为一体的“领衔挂钩、捆绑联动”长效机制,全面开展2014年度“破难攻坚·立功竞赛”活动,确定由县四套班子领导领衔挂钩的重点项目46个,并建立9支小分队,明确项目责任单位,合力打响项目攻坚战。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整合成立县级统一的筹融资平台,成功引进4家金融机构,1-8月共到位融资资金6亿多元。创新海岛特色信贷产品,推出海域使用权、渔船马力指标抵押贷款等新产品,截止8月底特色贷款余额达2.69亿元。 (四)以要素支撑为保障,全面优化试验区发展环境。一是注重科学谋划。在试验区规划编制过程中,县主要领导带队,逐一与省市有关部门作深度对接,内容涉及开发开放、用地(用林)用海、财税金融、环境容量等相关要素保障领域,省发改委(海经办)多次牵头召集省级有关部门进行研讨, 2013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印发试验区规划。为加快试验区建设,县政府出台《洞头海洋经济发展“663”行动方案》,重点扶持发展6大海洋经济主导产业,积极培育6大海洋特色产业基地,每年安排投资30亿元以上的海洋经济投资项目计划,为实现海洋经济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注重资金保障。扶持和发展优势海洋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海洋经济发展补助资金,2010年以来共争取到专项补助资金5.858亿元(其中2012年以来共争取4.186亿元),有效缓解海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三是注重政策扶持。每年年初召开全县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修订印发《加快海洋经济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内容涵盖渔农业、工业、旅游业、建筑业、海运业等产业领域,力求形成政策“洼地”效应,以此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海洋经济项目建设。2012年以来,县本级共兑现海洋经济发展扶持资金1.19亿元。 (五)以生态保护为基点,着力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不动摇,结合海岛资源优势,持续推进海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海岛生态人居环境。通过整村推进(村庄整治)、边坡修复治理(地质灾害点整治)、完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改厕建设等举措,进一步推动渔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结合“三拆一改”、“无违建县”创建等活动,全面推进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海岛环境宜居化。近年来,先后创成国家生态县、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二是深入开展“五水共治”。以建设“美丽海岛水乡”为目标,坚持陆海联动,大力实施污染源治理、防洪防潮安全、水环境保护、浅海开发利用、海岸景观建设和水乡文化提升等六大工程,计划三年完成投资18亿元,其中今年计划完成投资8.7亿元,截至8月底已完成投资6.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1%。三是强化海洋生态保护。全面推进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编制重要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基本完成海洋生态红线制度,重点加强岛屿生态和海洋牧场生态管护,目前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占总海域面积的12.1%。加大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生态补偿,近五年累计投入海洋生态修复资金3000余万元,增殖放流各种鱼类苗种3400多万尾(粒),投放人工鱼礁9万余立方空体,建成150公顷海洋牧场示范区、1053公顷竹峙岛海域省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试验区优惠政策争取不顺。虽然省政府批准的《洞头县海岛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规划》明确了体制创新的相关内容,我县也积极向省级部门争取海岛开发开放先行先试政策,力求在用地用林用海保障、综合保税区建设、环境容量等方面取得突破,尽管省级有关部门总体上表示支持,但实际上效果不明显,政策突破的难度较大。 二是试验区要素支撑不足。由于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很多,要素支撑能力较为薄弱,水、电、路等硬件制约尚末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空间、人才、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三是试验区经济基础薄弱。当前我县的海洋经济发展正处起步阶段,产业层次水平总体较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海岛用地空间紧缺,产业项目普遍涉及用地用林用海审批,程序复杂且层次较高,致使建设成本增加,周期较长。 四是试验区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尽管我县在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上不遗余力,但由于我县地处瓯江和乐清湾下游海域,大量富含营养盐的工业、生活污水和垃圾顺流而下,严重影响了我县海域生态环境及沿岸景观,治理压力增大。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临港工业要突出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大门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完成大小门岛产业布局规划和港区总体规划的报批,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审批支撑依据。全力以赴推进中石化LNG、泰地港口石化、中石油燃料油沥青公司和华电能源公司扩能、浙江弘博DOP等项目,逐步形成现代石化产业集群。海洋旅游业要突出提质发展。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面实施全域景区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珑头湾海洋旅游综合体、东港奥博休闲中心等旅游项目建设,培育开发游艇、海钓等海洋休闲旅游产品,深入谋划人工沙滩、海洋馆等旅游项目。渔农业要突出特色发展。推进鹿西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建设,做优渔旅结合文章;着力优化捕捞生产结构,进一步拓展深水养殖空间,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港口服务业要突出错位发展,积极推进状元岙港区二期、华港化工码头建设,加快实施大门港口物流区促淤堤工程,深化大小门岛20万吨级大型散货码头前期工作。同时,深入实施温商回归“一号工程”,积极探索民营经济参与海洋经济发展新机制,力争在临港工业、滨海旅游大项目引进上取得新突破。 (二)进一步完善海岛基础设施。加快海岛基础设施铺垫工作,对外完善大配套,对内铺好交通、能源、水利、环境和信息“五张网”,为试验区建设搭好发展框架,着力提高片区开发成熟度。其中,在陆域交通方面,加快建设对外大通道,确保大门大桥、77省道洞头延伸线分别于明年上半年和明年年底前通车;在水电方面,开工建设220千伏大门输变电工程和大小门产业基地应急引水工程,完成全县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在空间拓展方面,提速开发新城二期,加快状元南片、小门西片“五张网”铺垫,同步推进环岛西片、黄岙二期等围垦项目,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三)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依托省海岛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规划,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倾斜和项目资金补助。加快推进我县重点领域改革,为试验区建设增添体制机制优势。积极破解要素制约,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七规合一”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启动荒滩未利用地审批,争取扩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完成状元岙港区口岸扩大开放正式验收,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深入开展海域使用二级市场试点。做好用海审批、环境容量、融资担保等要素保障,为大项目、好项目的签约和落地建设奠定扎实基础。创建区域性海洋科技服务中心,支持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加快涉海科研成果孵化和产业化。 (四)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保护。进一步落实“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海岛水乡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推进治水工程项目建设,确保顺利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全面推进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适度开发低强度、生态型的旅游项目,加快建设温州(洞头)南北爿山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稳步推进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科学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加强污染物入海排放管控,继续实施海域生态修复,保护和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大对无居民海岛规范化管理力度,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大竹峙岛、小瞿岛、南北爿山等一批滨海旅游岛、海洋生态岛的开发利用,保障无居民海岛的生态环境安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