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调查视察组关于我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7-03-30浏览次数:字号:[ ]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组织调查视察组于3月中旬对我区职业教育情况开展调查视察。走访了区职教中心,就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设施投入、教育质量、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3月下旬,专门听取教育部门的相关汇报,收集了相关的意见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区职业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设施设备不断完善。2014年9月,学校完成整体搬迁,新校园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近20000平米,总投资8300多万元,教学设备设施近1000万元。二是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校现有教职工84人,专任教师学历(本科)合格率98.3%,双师型教师35人(其中技师以上27人),占专业课教师数的100%,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82.5%。三是招生情况不断向好。目前学校中职学生达801人,电大开放专科、浙大远程本科学生近500人,成人高中“双证制”101人,非学历培训年1000人次以上。四是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现开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2015年开始增设电子商务专业。其中,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为市级主体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市级骨干专业和省级实训基地。

二、主要问题

一是办学模式相对滞后一是办学自主性不足,导致人才引进受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创新、专业升级。另外,受限于自主性不足,教师积极性难以最大化提升;二是办学定位还不够明晰,我区产业规模较小、分布较散,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职教中心难以依托区域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形成特色优势。三是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目前停留在学生实习实训层面,合作力度不足,特别是在科研能力、专业建设、技能提升等层面。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得不到企业足够支持。一些企业在接纳实习生过程中,认为实习生不能够产生充足的生产力,不愿提供真刀实枪锻炼的机会。一些企业师徒帮带观念不强,导致实习生实践技能难以提高,有一部分实习生到企业从事非技能锻炼的工作。

二是专业设置缺乏融合。目前职教中心专业设置主要分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但是,对照我区提出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海洋强区战略,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整体要求,职教专业设置存在针对性不高的问题,与我区重点产业、优势产业不完全对称。难以满足旅游产业、临港工业、绿色石化、港航物流、生物医药、建筑产业、文化创意等未来5年我区几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石化、港区等优势产业缺乏相应的实用技术型人才,使我区在推动产业发展上缺乏基础性的本土支撑,在人才保障上凸显被动。

三是生源质量总体不高。由于普通教育吸纳了大部分优质生源,加上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也存在着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人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把职业教育划归为不入流的教育,致使职教中心的生源空间缩小。为了保证招生数量,区职教中心降低了招生门槛,采取了零门槛招生政策。目前招收的生源质量总体不高,个别学生存在智力障碍、生活难以完全自理,外岛外地学生、贫困家庭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学校的安全工作、德育管理压力加剧。调查组专门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发现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家教问题,一些留守儿童主要接受隔代教育,造成行为习惯、心理意志等方面的缺失。二是文化问题,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其行为习惯与本地学生有较大差异。三是社会问题,个别学生受到不良习气影响,追求享受,惰于学习,影响了学业和自身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设施投入,夯实办学基础一是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产教融合二期工程,加快建成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大楼、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学生宿舍楼以及相关的设备设施。二是明确办学方向,深化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行“学为中心”的文化课课堂模式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努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强、具有扎实文化基础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三是创建办学品牌,立足我区“十三五”规划,依托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加大对具有发展需求、本土特色新专业的开发力度,如临港工业、绿色石化、港航物流等,以增强服务发展提高办学水平。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一是强化师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提升教师学历教育,制定教师学历提升规划,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完善教师学历教育奖补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三是提高教师教学资质,以重点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平台,优化“双师型”结构,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制度,大力培养教师“双教能力”。四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家举办的技能培训,建立教师联系企业挂职、参与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机制,聘请行业专家、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带头人。四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完善奖效奖学激励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创新、教学育人的积极性。

    (三)秉持正确理念、强化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特别注重开展针对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外来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工作,深化心理引导,开展心理辅导主题活动。一是要在发展职业教育宣传上加大力度,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发展成果、鼓励政策,宣传正确人才观、成才观和典型案例,理性引导社会、家长和学生。二是要在职教中心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丰富体艺技艺内容,拓展活动渠道,打造文化载体,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道德教育,以吃苦耐劳为重点的创业教育,以学会合作互助为重点的和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审美观和价值观。三是要在德育工作上强化考核,按照德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进一步完善德育考核细则,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完善职教体系,提升科研能力。探索职业道德教育、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和身心健康教育的途径、模式和方法,全面深化职业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合理科学设置必修、选修课程,实施学分制,侧重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创业能力。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建立良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制,争取国家级、省级立项,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前期课题立项的经费上要给予足够支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