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屿街道人大:“三举措”打造农旅融合式“紫菜共富工坊” | ||||||||
|
||||||||
近年来,洞头区霓屿街道人大紧抓紫菜富民产业,依托海洋食品产业园阵地优势,贯通紫菜产业链上下游,着力打造农旅融合式“紫菜共富工坊”。 一是强化多方配合,激活“共富新引擎”。霓屿紫菜产业一直存在着养殖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足、抗灾能力较差等发展瓶颈,针对这些问题,霓屿街道人大工委整合10个村和31家渔农企业、合作社资源,构建多方参与格局,推动村企结亲合作,形成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赢的发展模式。牵头成立霓虹强村公司,在海洋食品产业园投资2000万元建成紫菜烘干厂,投用2200平方米精细化紫菜育苗基地,年供2万亩紫菜苗种,辖区80%苗种实现本土化,联合金融部门推行紫菜贷、紫菜险等8项紫菜帮扶政策,通过一揽子措施破解紫菜发展难题。 二是推动技术升级,打造“共富帮扶团”。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出“数智渔业”平台,为养民实时监测分析海区水温、盐度、浊度、PH值等数据,有效规避紫菜“烂菜”风险。投资3000万元打造紫菜研发中心,与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等多所研究所、大学合作,牵线搭桥邀请专家对养殖户开展培训,打通紫菜核心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通道。改进传统养殖毛竹插杆法技术,引入全浮翻转式养殖、玻璃彩钢插杆等前沿养殖技术,已推广养殖面积7000亩,产量同比增加10%。 三是聚焦农旅融合,擘画“共富新图景”。开展紫菜文化节、紫菜休闲采摘节、紫菜菜品推介会等活动,建设紫菜记忆馆、育苗中心科普基地,开发紫菜乡土课程,开发“玩滩涂、品海鲜、采紫菜、爬山尖、观海景、享康养、看日出日落”一条龙观光线路,创造就业岗位近700个,489名霓屿群众实现家门口转产就业。建设紫菜记忆馆、育苗中心科普基地,开发紫菜本土乡土课程,融入本地幼儿园、中小学日常教育,联动海霞学院,将霓屿紫菜研学路线纳入培训科目,累计吸引研学教育900余人次。聚焦品牌打造,释放品牌效应,成功招引喜康食品、中州农业等海洋食品科技企业23家,投产11家,创设“霓小霞”“浪尖上的美味”等本土品牌,提高海洋食品附加值。 霓屿街道 赵子妍 [附件下载]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