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三个一号工程”丨焕新渔村蓝色经济 打造“东沙不夜港”
发布日期: 2023- 05- 08 浏览次数: 字号:[ ]

大王殿村位于洞头北岙东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村民常年与海打交道,如今,这个在蔚蓝海湾边的小渔村,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坚持“项目为王”,打响全域品牌“蓝”。

享滨海美景,听涛声起落,依托特色渔村景观和文艺范的民宿,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胜地,这是身为大王殿村支部副书记吴志坤一直以来最挂心的事。

今年4月份,落地于大王殿村地块的东沙不夜港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主体钢结构工程,整体工程进度已达90%,预计五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项目初期,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代表督查项目进展情况,根据项目推动过程中突出的堵点难点问题,比如海鲜排挡业主收征工作、大王殿村34间老渔具房搬迁等问题进行逐一梳理,进一步明晰各单位落实项目目标的具体任务、时间节点。同时,通过建立“一月一督查”工作机制,确保既定的项目计划顺畅实施。

该项目总投资约9687万元,拟打造温州特色美食与洞头风味结合的综合性美食街区,同时结合“渔灯文化”打造独具民俗风情的“东沙不夜港”,带动片区夜经济发展。一期项目投用预计年产值约2000万元,可充分利用渔港空地,建设水产品交易市场、海鲜广场、商业街等一系列渔港运营完整配套设施,创新夜市与市集结合旅游新业态。经营户可直接采购村民自产的海产品与农副产品等食材,同时引领住家民宿、文创进社区,盘活村民闲置房产。渔民休渔期,还可以把渔船包装成旅游观光项目,与旅行社开展合作体验渔家项目,还能增加渔民副业收入。

优化“营商环境”,绘就宜业生态“蓝”。

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宜居环境的同时,打造依法行政、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的政务环境,将天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

近年来,北岙街道人大工委,助力该村立足渔村实际,筹措2000万元实施村庄整体环境改造与提升。全面助力打通鸽殿路环线,彻底消除老路带给附近村民的诸多问题与困扰,同时为给北沙片实现“海霞红港”乡村振兴示范带,将港口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带来内驱动力。

带领区人大代表打出“开门一件事”即办、“最多跑一次”代办、月工作清单盯办等组合拳,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组建人大代表“渔小二”队伍,全年为渔民解决渔民办证难、维修难等问题10个,有效打通渔船安全管理。连续3年将“民生实事”征集搬进村民大会,助力推进补晒网场、村内道路、排洪沟修复等26个项目建设的落地,以九厅美食街和渔港休闲街为核心,与开渔节、妈祖文化节、迎火鼎等文化活动相结合,加快推动大王殿海鲜一条街形成吃、住、游、购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验区,将港口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吸引国鸿·星海湾等重大项目落地,带动大王殿、东沙等周边5个村联动发展。

壮大“集体经济”,深耕共富产业“蓝”

过去,大王殿村拥有单拖渔船27艘、灯光围网渔船1艘,自身“家底”并不富裕,应该如何找准共富着力点,交出亮眼“成绩单”?区人大代表、大王殿村副书记吴志坤说:“发展是主题,渔业是核心,实干是关键这句话是大王殿村的致富秘诀”。

作为村委会副书记,他竭尽所能做好富民强村的“领航人”,立足区位优势“向海借力”,成立大王殿渔业专业合作社,引导渔民依托渔港谋出路,从“单打独斗”逐步发展为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生产,28艘渔船实现“抱团闯深海”;新建大王殿公共旅游服务中心物业大楼,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投入80万元,打造渔具房挂钩帮扶项目,建成34间占地3000平方米的渔具房,解决渔民长期没有渔具堆放场所历史,受益渔民达200人。

积极探索渔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渔民副业收入,扶持水产品加工点,发动村内老弱妇孺等剩余劳动力共同创收,不再“赋闲”,使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我做虾米加工生意已经20余年了,能够帮助村里的老弱妇孺增收,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大王殿村某虾米加工作坊负责人吴兴忠说。而在大王殿村,像吴兴忠这样的致富带头人还有许多,2022年大王殿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8 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82万元,昔日小渔村就这样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共富大道。


北岙街道 唐露露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