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洞头区“千万工程”点亮繁星计划行动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24-11-22浏览次数:字号:[ ]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计划安排,9月下旬,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视察组对全区实施“千万工程”点亮繁星计划行动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视察组在陈后春副主任的带领下,听取了区农业农村局的工作情况汇报并召集部分区人大代表进行了座谈讨论,较为全面了解我区实施“千万工程”点亮繁星计划行动工作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始终紧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主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真正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殷殷嘱托,围绕省委关于“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总体目标,“兴村、强业、富民”为抓手,持续深化海岛“千万工程”实践,加快推动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建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海岛样板。先后获评2023年度全省首批“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2023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3年度全省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试点,2024年度全省和美乡村三大行动试点县(市、区)。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农村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千万工程”工作,成立了区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区海岛振兴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推进全区乡村振兴和“千万工程”工作。区农业农村局专门设置区委农办秘书科,强化贯彻落实区委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对各成员单位农村工作的协调、督促、检查和推动,形成了通力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有关规定要求,每年定期召开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我区年度“三农”工作重点任务,为年度农村工作“指明方向、圈定重点、明确任务、细化要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调度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等工作,确保中央和省市区委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坚持示范引领,用绣花功夫织就乡村新景。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的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的文件要求,经过多轮实地探勘、研究讨论,对照《洞头区村庄布点规划(2015-2030)》,对全区77个行政村和农村社区按照中心型、植入型、维持型、限制型等进行分类,并编制“一村一方案”,明确了2024年重点建设的6个示范村(分别为东沙村、东岙顶村、半屏片区、隔头片区、小朴村)25个提标村。申报洞头区农村产业融合海岛振兴项目专项债,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批通过,省财政厅已下拨第一批专项债资金6000万元,为集中力量办实事提供了资金保障。按照“主人主见,运营先行”的理念,精心推进方案设计,洞头村、东沙村、东岙顶村设计方案已明确,小朴村、隔头村、半屏片区设计方案有序编制中,相应的运营单位也在持续对接沟通。

(三)坚持产业兴农,以产业振兴推动增收致富。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出台《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促进海岛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惠农政策文件,设立海岛振兴产业引导资金,创新“两菜”特色产业贷。渔农产业进一步壮大,两菜一鱼”获得国家级金名片,创成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入选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投用全国首个大黄鱼智能无网声波养殖牧场,远洋渔船走出国门。完成近14万亩养殖海区规范整治,“两菜一鱼”苗种的本地繁育能力大幅提升,建成国内最大口径软体智能渔场,亿元项目金丰海洋牧场落地投产,生蚝养殖规模快速扩大全省首创大黄鱼“浙农码”质量溯源,数智渔业应用获得全省首届数字乡村“金翼奖”十佳应用,农播电商基地完成试运营。强化乡村人才培育,截至目前,培育农创客、养殖能手、乡村领军人才、乡村工匠等共富领头雁239人,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565人次。

(四)坚持精建精美,创全域和美提升花园品质。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乡村建设,把农村基础设施补短、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完善等作为群众满意的基础工作。紧盯全域振兴、均衡振兴目标,坚持“连点成线、串线成片、聚片成面”思路,全面建成北岙古渔村、渔韵三盘等1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率全市之先实现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全域覆盖,创成省级未来乡村7个,入选省第三批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创成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高质建设“一县一带一片”,2023年完成本岛52.0公里爱情海岸线(迎宾环线发展带、“红色海霞·蓝色连港”和“五岛连桥”乡村连片示范区),推进本岛4个街道明星村、核心景点、网红打卡地等区域串联,已完成验收投入使用;2024年鹿西“鸟渔花乡·五岛共富”示范区已全部完成建设。创成15个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4个省级高标准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报获市委书记批示肯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融合发展成效不足。洞头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和旅游资源禀赋,但各村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方面谋划不深,对如何推动村庄整体运营,实现“渔文旅”融合,走出特色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的措施不多。比如洞头村旅游客流量丰富,但业态仅有沿海公路边的大排档,未能发挥出集餐饮、购物、休闲等功能的“游客驿站”作用。

(二)渔业产业链条亟待完善。渔业是我区传统基础产业,但我区渔业仍存在水产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基础配套设施支撑不足等问题。比如2023年我区水产品总产量22万余吨,年水产品加工能力仅为1.34万吨,大部分水产产品以冷藏、晾晒等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且受限于冷链物流基础体系不完善,物流快递成本相比温州其他地区略高。

(三)乡村特色发展存在瓶颈。受制于海岛土地等资源缺乏、地方财力弱等问题,我区陆地上涉农、涉旅等产业体量相对有限,新型产业发展还较弱且单一,村庄产业培育存在同质化现象,大多数村庄的主打产业都是民宿、餐饮等,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的“土特产”产业。

(四)对标全域整洁还有差距。各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组织发动、资金投入、攻坚推进等力度不一,有的村庄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村庄建设,有的村还只是把环卫保洁等同于人居环境整治,与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全域整洁”的目标有差距。如有些村还存在道路破损、杆线杂乱、渔网具乱堆放等脏乱差等情况。

(五)乡村基础配套不够健全。近年来,全区加快村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项目建设,但总体成效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不足短板之处还较多,公共服务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有的村庄规划陈旧、有的设施空缺,村庄杆线整治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三、意见建议

(一)加快建设和美乡村示范村。一是要紧盯20255月前北岙街道、东屏街道各完成1个村庄建设提升的目标要求,倒排计划、有序推进,尽快开工建设。二是落实“运营先行”的理念,把村庄规划、乡村设计与运营招引一并考虑、同步推进,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体验,形成地方特色产品与品牌。三是做好洞头和美乡村建设的经验总结,提炼一批典型案例,探索编制乡村建设标准。

(二)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围绕生态大黄鱼产业链配套需求,打造大门沙岙、鹿西等生态大黄鱼冷库分拣+集配服务中心,不断完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二是培育乡村“土特产”,突出“两菜一鱼”洞头特色,以霓屿食品加工园为抓手,加大精深加工企业招引力度,推动特色预制菜产品开发。三是健全强村富民机制,发挥强村公司和职业经理人作用,鼓励农民合法的拥有的住房等财产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增加收入。

(三)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一是分批实施农房改造、村道提升、管线序化等和美乡村建设三大行动,推进洞头全域城乡融合、向美而行。二是建立健全乡村建设项目库,立足村级建设需求,聚焦供排水、垃圾污水等短板弱项,谋划一批群众需求强烈、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乡村建设项目,精准提升村庄建设。三是坚持整治人居环境,切实把人居环境整治当做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积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浓厚氛围。

(四)稳固落实乡村发展各类保障。一是紧紧抓住列入山区海岛26县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省市农口条线的支持,推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的资源要素向我区倾斜。二是加大新农人培育力度,聚焦“十路人才”引育,以村为基本单元,盘活闲置农房,打造青创小院,营造“拎包入驻”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三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发挥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好工作方向,确保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