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贯彻执行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4-04-03浏览次数:字号:[ ]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贯彻执行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请予审议。

一、落实情况

(一)强化宣传引导,形成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

一是积极发挥政府指导作用,研究制定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机制。为全面启动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根据《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和《温州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印发洞头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洞政办发〔202254号)文件。

二是紧抓亚运契机,举办高规格赛事活动,强化赛事宣传。投入660万元,承办2023中国·温州长距离铁人三项国际公开赛、2023“绿水青山”中国休闲运动挑战赛(温州洞头站)、第十三届“中国·洞头全国海钓邀请赛”等5场省级以上高规格体育赛事活动,共计引流10余万人次。其中,2023中国·温州长距离铁人三项国际公开赛全渠道覆盖宣传,赛时网络直播累计观看量近1400万,图文直播共计拍摄照片1.8万余张,央视、新华网、中新社等国家媒体,潮新闻等地方主流媒体和各平台短视频全面覆盖,邀请国外团队拍摄专题片,从不同的视角解读赛事,宣传洞头。

三是通过举办各类赛事活动,强化《条例》宣传。全力做好“社会力量办体育”这篇文章,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体育协会功能效用,通过开展协会相关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的相关举措,强化《条例》宣传。同时针对青少年、中年和老年等三类群体不同的生活和锻炼习惯,创新宣传方式。针对青少年群体,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发布《条例》相关知识。组织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各类体育比赛和活动,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针对中年群体,利用社区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发布关于中年人健康生活和锻炼的指南和建议。组织健康讲座,邀请专家现场解惑。组织参加各类健身活动,如广场舞、太极拳、瑜伽等。开展国民体质检测活动,让中年人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和生活调整。针对老年群体,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等场所,张贴宣传海报,开展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适合老年人的锻炼活动。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

一是充分利用我区“闲置地”“边角地”配建健身场所,并向省市争取政策、资金支持。2023年,共争取体育类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指标7个,其中,百姓健身房4家、体育设施进公园1处、门球场1块、登山步道1条,获得7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2024年,争取体育类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指标达20个,其中,百姓健身房5家、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处、“国球进社区”8个、笼式足球场1处、三人制篮球场5个,获得143万元建设补助资金,并将于2025年下发。安排专项资金购置室外健身器材,2023年,累计花费30余万元购置健身器材18套、216件。二是积极对接华中公司,加快开发“梦幻海湾”项目,打造10万方水上乐园。谋划引进动力板、桨板、尾波冲浪、休闲型皮划艇、摩托艇等项目,做大做活水上运动区,打造真正属于洞头的海上国民休闲运动综合体,推进“国家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建设。三是按照《条例》规定,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建室内外健身设施。做好前期沟通,多部门联合对海悦城三期、大门长沙安置房等住宅区进行项目验收。四是加强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安全和政策运营。投入25万元,对区文体中心百姓健身房进行改造提升,解决百姓健身房地面沉降及零星项目修复。开展全区室外健身苑点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陆续切割近100件损坏身器材,发放216件新器材。

(三)强化服务指导,广泛持久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一是聚集各民间团体、部门、街镇力量。积极发动各协会开展健身走、慢跑、广场舞、武术、乒乓球、篮球、门球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开展2023年区“移动杯”羽毛球团体赛、“最海鲜”杯乒乓球俱乐部联盟赛、区职工家庭亲子趣味足球赛、政协委员体育活动等部门特色体育赛事和登山健身走、迎节欢乐跑、滩涂滑泥赛、健身排舞赛等各具特色的群体性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区各单位组织举办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近80余场,参与人数超2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5.2%

二是壮大体育社会组织,落实各类科学健身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效用。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医融合培训和运动促进健康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让更多专业的体育爱好者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专业指导能力。2023年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履职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进行技能指导100余次,受益群众达10000余人次。举办运动促进健康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8次,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

(四)强化融合发展,做大做优“体育+”文章

一方面,加强体育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推动体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一是加强体教融合。以区少年业余体校为龙头,区少年业余体校分校为依托,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导作用,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努力将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落到实处。引入乒乓球、轮滑等项目进校园,深入推进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及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各学校、俱乐部等团体的人才资源,培育输送一批高水平竞技人才。2023年我区新注册运动员306人,市级转正2名,支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9家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体卫融合。探索建立体育与卫健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在医院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在市民活动中心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方便群众监测了解自身体质状况。每年参与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人数800余人,并提供运动处方,增强群众健身意识。2023年全区国民体质检测合格率达94.5%三是加强体文融合。借助文化礼堂、文化驿站等平台,广泛开展广场舞等全民健身活动。

另一方面,着重鼓励体育与旅游、休闲等产业的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紧抓海洋运动资源禀赋,通过举办全国海钓邀请赛、铁人三项赛、绿水青山休闲运动挑战赛等高规格品牌赛事,加快体育赛事“引流”。在全区相对较大、条件较好的沙滩岙口,如大门观音礁、韭菜岙沙滩、东岙沙滩、大沙岙海滨浴场、中屿等到你等景区景点,引进摩托艇、帆船帆板、空中飞人、桨板等海上运动产品,从中挖掘和培育优秀项目、精品线路以及示范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一)大型体育赛事经费严重不足。大型体育赛事资金需求较大,但我区财政紧张,工作受到严重制约,在器材购置、赛事组织、宣传推广等各环节都面临了资金压力,影响了赛事的规模和品质,对赛事的顺利举办也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二)公共体育设施难以满足群众需求。近年来,我区通过不懈努力,公共体育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服务粗放等问题,无法满足广大群众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集中的街道,因场地不足,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提供健身锻炼的空间存在局限。二是偏远的村居,因人口密度低,健身苑(点)无人问津,部分健身设施成为晾晒被子的工具。三是我区地处沿海,器材受潮严重,致使部分器材老化生锈甚至破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三)体育人才匮乏,全民健身层次不高。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全民健身政策宣传不足,群众知晓面不广,客观上造成了群众对全民健身工程的认识不充分,加之财政经费上未能支持体育单项协会,造成协会发展动力不足。一些体育专业人才不愿意投身到全民健身工作。

(四)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区体育资源优势明显,但与鹿城区、龙湾区相比仍有差距,如鹿城区有市体育中心,辐射全市广大群众,龙湾区有奥体中心、瑶溪体育场等,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而我区目前仅有洞头区文体中心这一家中小型体育场馆,缺乏大项目支撑,难以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高谋划,推进体育赛事专业化。在经费保障前提下,筹办全国海钓邀请赛、中国·温州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赛、“绿水青山”中国休闲运动挑战赛等高级别高规格体育赛事活动,吸引全国,乃至国际各地的优秀选手和观众参与,促进国内外交流和合作。

(二)强组织,推进全民健身常态化。加大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扶持力度,实现体育组织全覆盖。探索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新模式,依托社会力量,积极尝试赛事活动市场推介活动,拓展赛事活动发展新空间,打造排舞大赛、环岛健身跑、环岛自行车骑行等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推广“运动处方”,发挥其在疾病防治和锻炼健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大众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

(三)重建设,推进体育基础设施普及化。一是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形成合理的空间、功能布局。推进体育场地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二是严格落实国家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标准。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的标准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将新建小区体育场地设施及活动场地纳入建设评价和竣工验收内容。三是推进体育场地设施民生实事工程建设。将体育场地设施列入区民生实事工程,制定专项、落实专款、压实专责、确保项目高效推进,力争10月前全部完工。四是加强体育场地设施改造利用。有效开发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积极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公共绿地等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

(四)抓落实,推进青少年体育多元化。以区少年业余体校为龙头,区少年业余体校分校为依托,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导作用,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努力将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落到实处。强化体教结合,继续深入推进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及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各学校、俱乐部等团体的人才资源,培育输送一批高水平竞技人才。

(五)促提升,推进体育产业特色化。利用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体育事业多元化融合。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投入体育产业,通过捆绑、联盟等方式,创新体育产业经营方式。加大“体育+”理念的宣传,融入互联网、时尚、休闲等元素,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大做强体育产业,走好市场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关注体育健身企业和高素质从业人员的培养,提升体育项目服务品质。以发展“国家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为契机,将我区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海上休闲运动基地。以全国海钓邀请赛、铁人三项赛、绿水青山休闲运动挑战赛等体育赛事为基础,加快洞头帆船帆板基地、全国海钓基地、铁三小镇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海钓、游艇、环岛骑行等运动项目,从中挖掘和培育优秀项目、精品线路以及示范基地。

最后,感谢区人大常委会对《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关注和支持,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监督和支持政府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