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疗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4-05-28浏览次数:字号:[ ]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洞头区医疗保障工作推进情况,请予审议。

一、工作情况

截至4月底,全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7491.51万元,基金支出5173.05万元,当期结余2318.46万元,累计结余5.81亿元。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4554.81万元,基金总支出6386.61万元,当期结余-1831.8万元,累计结余5187.20万元。

(一)加快建成多层次共富型医疗保障体系一是夯实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障。借助电视走飞、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大力开展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医保政策宣传,引导灵活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医保。提供线上和线下参保申请“双通道”,让数据“多跑路”,让参保者“少跑腿”。截至4月底,全区2024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14529人(不含灵昆、昆鹏街道,下同)。二是全面推进实施长护险制度。严格落实长期护理保险提质扩面各项政策,开展村居网格员全覆盖政策培训,主动上门对重度残疾人开展筛查和宣传。截至4月底,今年长护险参保114529人,提前完成省级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累计开展集中受理申请8期,受理申请258人,通过评估123人(职工35人,城乡88人)。三是推动“浙里惠民保·温州益康保”有效扩面。通过村居团单为符合条件的群众投保,连续2年将80岁以上老人免费参保列入区民生实事项目,发挥乡贤、企业等社会合力,做好残疾人、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益康保资助参保工作,努力扩大益康保普及面,连续4年惠民版参保率全市第一。一季度我区益康保总参保率64.58%。四是强化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保障。深入实施高额医疗费用化解和医疗救助工作,加快推进相对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专项保障试点,切实减轻参保群众就医负担。截至4月底,核定高额医疗费用化解对象7人,费用共计20.05万元。化解1人,化解金额10.7万元。一季度,累计住院和门诊救助1584人,救助金额222万元。

(二)确保医疗保障基金安全平稳高效运行严格落实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工作,做好基金预决算底稿和基金收支计划,确保上报基金计划精准,下达基金使用高效。一方面,全面落实困难群众城乡医保参保财政补助政策。困难群众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予以全额补助,确保困难群众资助参保100%。截至4月底,今年城乡医保资助参保4369人,财政补助266.51万元。另一方面用监管利剑守好群众“救命钱”。通过日常检查、重点抽查、交叉检查、联合检查等方式,稳步推进7家定点医疗机构、19家定点药店现场检查全覆盖。引入第三方力量开展医保基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提高精准监管能力。截至4月底,今年累计追回、拒付基金64445.86元。

(三)精准全面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一是推行基层门诊按人头定额结算、“两慢病”基层首诊相结合的支付方案改革。试行高血压、糖尿病“两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改革工作,让“两慢病”患者在基层就诊门诊报销比例从原先50%提高到60%;以“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为前提,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办法和约束激励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福利待遇和医疗服务质量。二是做好慢特病保障工作。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将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友病等16种疾病纳入门诊特殊病种范围,做好病种备案和待遇给付工作,并于2021年将特殊医疗服务项目肿瘤全身断层显像(PET-CT)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不断提升慢病保障水平,慢病门诊费用纳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打破城乡居民市内外的特殊病种报销比例壁垒,实现市内外同步,市外报销比例从原先固定50%提高至三级医院70%、二级医院80%和基层医疗机构90%,城乡居民基层门诊慢病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60%提高至65%(其中肺结核为70%)。

(四)有序推进医保经办和服务优化提升。一是扎实推进省内异地实时刷卡结算工作。持续推动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我区所有定点医药机构全面开通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住院费用、普通门诊费用、门诊慢特病费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费用直接结算。截至4月底,全区参保群众跨省住院直接结算504人次,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87.5%。二是推进医保支付方式(DRGS)改革。深入实施在总额预算管理下的DRGs病组点数法,建立“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责任共担机制,基本实现“控基金”和“提质量”双目标。政策范围内医保基金支出增速逐年下降,近三年住院统筹基金DRGs清算结果为2020年结余262.16万元,2021年结余119.78万元,2022年结余181.68万元。三是深化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严格落实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约定采购执行率和按时结算率均能完成指标要求。采购使用国家集采、省际联盟、省集采、市际联盟等15批次,仍在采购时限内的有12批次、181个品种。耗材类主要涉及冠脉支架、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人工关节类、硬脑(脊)膜补片和疝修补材料等。四是保持医疗服务价格合理性。遵循“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强监管”的原则,在腾空间的基础上,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优化医院收支结构,逐步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收入占比,不断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通过集中采购、规范诊疗等行为,降低药品、器械、耗材等费用,严格控制不合理检查检验费用。合理确定医药费用总量,医疗收入增长率考核目标值10%以内。

(五)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全流程监督管理实效一是借力数字化智能监管平台。搭建医保智能监管平台,建立监控数据云存储机制,运用“大数据筛查+智能审核”,实现医保交易数据精准“靶向监管”。发现违规可疑数据后,依托定点药店搭设音频监控,开展医保交易数据追溯倒查,有效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能力。二是不断提升监管专业化能力。加强医保、公安、市监、卫健等部门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实现医保基金监管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医保基金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强化业务能力培训,引导医保系统干部和医保从业人员学深悟透医保政策、基金监管法规,不断加强对医保监管政策的理解运用和依法行政本领。三是持续做好医保宣传教育。聚焦医保领域民生问题,通过线上线下途径,强化医保政策和基金监管政策宣传,不断提高政策知晓度和群众满意度。凝聚社会监管力量,在全区开展“海霞医保监督员”选聘,完善举报投诉奖惩机制,调动全民参与监管的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全民参保工作推进有瓶颈。目前,我区城乡医保参保人数较去年虽有所增加,但主要是由于仁济学院大学生5338人属地参保。根据市级最新分派的参保扩面任务,我区还需再完成城乡医保参保6000人左右的目标数。由于省市均未将全民参保纳入对街道(乡镇)的督查考核,在攻坚城乡参保上有所难度。

二是长护险扩面提质存在堵点。长护险定点机构监管难度较大,护理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护理计划与程序设置不科学,执行不到位。

三是医保共富基金筹集难度较高。根据市级任务推进要求,我区需筹资建立“慈善医疗救助共富基金”,当地政府和市级按照1:1比例筹集配套化解资金,专项用于相对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专项保障试点补助。目前,资金来源还未明确。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实施“医保纾困”,拓宽“提低”有效路径全力以赴推进相对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综合保障试点工作,以政策迭代升级,撬动“医保纾困”提质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有效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

(二)深化医保改革,升级“两慢病”精细管理拟选择辖区2家卫生院作为试点机构,在试点机构就医的“两慢病”患者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后,可享受“12+7”药品全额保障,并对“两慢病”三级患者,增加肾功能(3项)、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眼底镜、颈动脉B超、血电解质等7项检查检验和阿司匹林1款药品的诊疗优惠政策。

推动服务增值规范经办服务体系。深化“飞药商城”购药服务,推进“互联网+药店”医保服务试点,做好医保购药服务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的探索实践,通过线上飞药商城加线下医保智能药柜,实现医保移动支付试点,探索药店移动支付监管新模式。探索新形势下“医保之窗”办理模式,集合政务服务中心医保窗口、医院“医保红管家”服务窗口、街镇医保服务站、银行“医银合作”点位等服务功能,打造连锁“医保之窗”,打通服务群众办理医保业务“最后一公里”

守牢基金安全强化基金监管力度。打通依法依规“双线监管”通道,“线上”开展经营行为实时监控、交易数据智能审核、异常交易自动提醒,“线下”通过多部门数据比对分析,锁定违法违规行为,实现“靶向监管”。优化内控管理水平。按月度、季度分析全区医保基金收支情况,即时分析财务、统计报表指标中增幅出现异常的指标,加强医保基金精细化管理。

最后,感谢区人大常委会对医疗保障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监督和支持政府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