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 惠民生 促经济 | 洞头区人大常委会开展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
发布日期: 2022- 07- 28 浏览次数: 字号:[ ]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区人大常委会把助推稳就业惠民生作为助力我区经济稳进提质的重点任务之一,以省市区三级联动开展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为牵引,督促政府坚持把保障和促进就业作为“扩中”“提低”的根本前提,注重常态化疫情防控等就业环境的新变化,持续优化我区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

微信图片_20220728160147.jpg

区人大常委会成立执法检查组,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书记、副主任侯合海任组长,4月7月,重点围绕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情况、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环境情况、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情况、重点群体就业情况、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情况、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情况、就业服务工作数字化改革情况等方面,对我区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情况开展检查,并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参与主题监督活动。执法检查组到部分街道乡镇及属地企业开展实地检查,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及落实就业促进法相关情况;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与街道乡镇贯彻实施情况工作汇报;进代表联络站,听取人大代表和街道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我区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

执法检查中了解到,三年多来,全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38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18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全区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98.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5%,高于全市平均1.3、0.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保持在2.0%以内低位运行,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区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较好地实现“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定目的。执法检查中发现,目前就业促进法实施主要存在就业形势不稳定因素增加、就业环境还需改善、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服务与职业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新业态就业保障有待完善等问题。

针对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执法检查组提出:

一要发展经济,完善政策,积极扩大就业容量。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推进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加快工业园区提质增效专项攻坚行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攻坚现代渔农业发展,拓展农业就业空间,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稳定发展,扩大服务业就业。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加强重点群体和乡村劳动力的创业政策支持,为大学生等重点群体提供培训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支持发展乡村来料加工业,帮助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优化创业就业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科技、财政、金融等政策与就业优先政策联动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深化技能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出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优惠政策,搭建技能人才成长和发展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推行人才股权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要精准发力,多措并举,逐步破解就业矛盾。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搭建校企对接平台,鼓励校企产教融合,精准培育人才。拓展就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灵活就业。加大职业供求信息宣传发布力度,畅通信息沟通渠道,精准对接用工需求。健全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合理的薪酬待遇制度,体现技能型人才的劳动价值。引导劳动者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低保失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才观,认清就业形势,意识到各行各业都能成才,及时调整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走上工作岗位。

三要强化目标,提升质效,持续强化就业能力坚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进,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促进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精准对接市场和就业需求,创新职业技能培训,加大项目制、定向式、订单式培训,加强对灵活用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的专门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衔接融合。探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促进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培训体系,让各行各业劳动者实现“培训有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职业教育、入岗培训、技能进修、竞赛竞技、晋职晋升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四要加大力度,健全体系,不断提升就业保障。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逐步完善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动维权等就业服务功能。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优化服务流程,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信息互联互通、跨部门审核经办、精准推送服务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支持就业援助,通过增加培训经费、实行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研究制定和完善城乡创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扶持就业机制,简化贷款程序,放宽借贷条件,减少创业成本,降低创业风险。加强风险应对处置机制建设,完善失业保障体系,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统筹做好残疾人、低收入农户等群体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就业权益保护,刚性落实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培育一批新业态行业内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促进新就业形态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提升带动就业能力。


区人大社会建设工委 邱瑞菁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